很久没有接着读《文化苦旅》了,做学问确实苦,好不容易有了继续读下去的冲动,耐着性子读完了第一章。
余秋雨讲述了中国精神文化瑰宝的一次重大失窃案。
中国的官员贪图享乐,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不闻不问,所有的文物都掌管在一个道士王圆箓手里,一把锁,一扇门,一串钥匙,西方人视若瑰宝的文物在他眼里比不过一袋银圆。
“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这是那个时代民族的悲哀,我们或许不应该把它归咎于任何一个处于这个时代的个人,他只是漫长历史中的一粒小小尘埃,终归是无法抵挡时代的滚滚风尘。
这是历史对整个清朝的嘲讽。
那一段文明和精神被撕扯着离开故乡,纵然它们万般不愿和不舍,但在那时,决定它们命运的,不是他们自己,即使它们组成了这个古老民族的精神、引导着这个民族的命运。
“诺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在西方人眼中,落后的中华民族肩膀上已经无力扛起这厚重的文化。又或许把它们交给外国人是另一个更好的选择。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时代的尘埃,到一个人肩上足以压垮击溃。
而一个人的如果扰乱了时代,那么一定不是这个人多么庞大,是时代太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