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5年前,为抵抗日本侵略者,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奔赴抗战前线。为纪念八路军和新四军成立85周年,中国军网微信将陆续推出系列文章,带你了解八路军、新四军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除了有师、旅、团、营、连、排、班等各级编制,另外还有纵队、支队等部队编制。那么这纵队和支队是怎样的编制?一个纵队或支队有多少人?
先说说纵队
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一些地方武装、游击队编有纵队。如八路军山东纵队、八路军第一纵队、八路军太岳纵队、八路军挺进东北先遣纵队等,其编制体制不尽一致,有的辖支队,有的辖大队,有的辖师、旅或团。
1937年12月,为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从七六九团抽调第一连、第五连、第十连等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连;从七六九团、七七一团、七七二团各抽调一个骑兵排组成骑兵连,共五个连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游击纵队”(简称“东进纵队”或“东纵”)。“东纵”刚成立时只有5个连,500多人,也就是1个加强营的实力。到1939年2月,“东纵”已发展到2个支队,共6个团。不久又整编为3个团,撤销支队,成为旅级的纵队。
八路军东进抗日游击纵队司令员陈再道
这一时期,八路军有不少由旅改编的纵队。1940年5月,冀南区的八路军部队进行整编,原青年纵队编成新四旅,原东进纵队编为新七旅,均辖3个团。另据1941年12月第一二〇师兼晋西北军区制定的部队精兵简政方案,可以看出,当时纵队和旅是同一级编制。但也有比旅更高一级的纵队。如八路军山东纵队,1938年12月成立时,即辖10个支队、20多个团。到1940年秋,山东纵队将所辖部队整编为4个旅、3个支队另2个团。因此,山东纵队显然比旅高一级。而1939年6月成立的“张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治委员张平化)起点就高,由独立第一旅和独立第二旅组成。
1939年10月,八路军第一纵队与山东纵队机关合并办公后的合影
新四军的纵队,其编制和规模也不统一,有的辖支队,有的辖大队,有的辖旅或团,而且也不固定。如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1939年8月所属部队整编为3个大队,1940年3月扩编为3个团,为旅级纵队。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
新四军东进纵队整装待发
新四军的纵队和支队没有严格的区分,有的纵队也称支队。如由皖南部队改编的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又称新一、新二、新三支队。
一般来说,新四军的纵队多为旅一级。如新四军挺进纵队辖4个团,苏北指挥部的3个纵队及海防纵队各辖3个团。这些纵队明显比团高一级,但有的纵队只有团级。1941年3月中旬,新四军第三支队(3月初由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改编)正式改编为第六师十八旅:所属一纵队改为五十三团,一、五支队为该团之一、二营;二纵队改为五十二团,二、六支队为该团之一、二营;三纵队改为五十四团,三、四支队为该团之一、二营,警卫三营改为该团之三营。这些纵队显然为团级。也有个别纵队编制级别比旅还高。如李先念任司令员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1940年底辖2个支队(旅)11个团,1.5万人。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该纵队即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另外,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五纵队也在皖南事变后,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和第三师。
新四军挺进纵队二三支队司令部旧址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野战纵队一般辖3个师或旅。1948年11月,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通令,对全军组织编制、部队番号作了统一规定,将野战纵队改称军。
再来看看支队
八路军刚改编时,并没有支队的编制。随着八路军出师华北,挺进敌后,很快建立了许多独立支队,以适应敌后游击战争的需要。这些支队名号繁多,有的以活动地域命名、有的以领导者姓名命名、有的以序号命名、有的以兵种命名,如津浦支队、黄河支队、运河支队、东进支队、苏鲁豫支队、大青山支队、宋时轮支队、秦赖支队、第五支队等。支队通常隶属于旅或师以及军区,编制不统一,且不固定,人员多少不一,一般是由几个营或连组建而成。如1937年9月底,以三五八旅七一六团第二营为骨干,组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雁北支队(又称宋时轮支队),1938年1月,该支队扩编为5个营。而有的支队最初只有1个连的架子,1937年12月12日,以第七六九团1个连为基础组成汪乃贵支队。
八路军的支队早期只是团级、营级,后来队伍迅速扩大,升格到旅级、团级。1938年2月10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决定,以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和第一二九师教导团各1个连为基础,组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遣支队。先遣支队刚成立时,兵力还不到一个营,仅过了半年多,当年9月21日,第一二九师决定,将先遣支队扩编为旅级支队。
1938年5月14日,以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七一五团、师骑兵营和战动总会游击第四支队一部为基础,组建大青山支队(又称李井泉支队),辖3个营和1个支队。1939年5月,大青山支队整编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骑兵支队,辖3个营。1940年5月,骑兵支队扩编为3个团和1个支队。
1938年11月,大青山支队部分领导合影
根据徐向前、朱瑞《关于山东部队扩编计划向毛泽东、王稼祥、朱德、彭德怀的报告》,当时山东纵队所属6个正规支队,最多6500人,最少仅1500人。
1940年8月29日,朱瑞在《关于山东纵队第四期整军计划致各支队并报中央军委等电》中提出山东纵队扩军计划:“各主力支队:一支队应充实现有之二个团完成七千人,二支队五千人,三支队七千人,四支队八千人,五支队一万人(五个团)。纵直特务团二千人,抗大独立团二千五百人,邳支队、太〔泰〕山支队二千人(二个团),沂蒙支队三个团(五千人),陇海支队五千人,九支队三个团六千人。”可以看出,根据整军计划,山东纵队所属支队,除个别只有两千人外,多数都在五千人以上,而且下辖团,相当于旅一级编制。
另外,1940年11月1日,黄克诚《关于第五纵队第一支队整编为教导第一旅致毛泽东等电》和黎玉、罗舜初《关于山东纵队原有支队改编为旅和成立新支队致彭德怀、左权并报毛泽东等电》中,都是将支队整编或改编为旅,说明支队与旅是同级的。1944年10月,山东军区决定,将1942年8月3日起义的原东北军新一一一师改编为滨海支队,仍辖3团。但也有支队改编为团的,如第一二〇师的第三支队经过长期征战,减员很多,1941年11月初在静乐南峪村整编为第八团,归三五八旅建制。
1944年9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以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主力5000余人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在司令员王震、政治委员王首道率领下挺进华南,配合华南抗日武装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三五九旅留下的部队约5000余人,作为第二梯队,待机南下。
“南下支队”出发前,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王震司令员在延安检阅部队
与八路军不同,新四军从刚一改编时就有支队的编制。1938年10月,国共两党就红军江南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进行谈判,在编制问题上,毛泽东于11月6日提出新四军“编两师四旅八团”,蒋介石不同意。12月14日中共中央又要叶挺向国民党方面提出:新四军编7个支队,“各支队以上最好能争到成为两个纵队”。国民党方面借口南方红军游击队不是正规部队,不能按师番号编制,蒋介石还提出“须派人点验,按枪的多少决定编制”。后经与何应钦等商定,新四军下面不设师、旅和纵队,直辖4个支队,12月27日,项英报告中共中央:“四军编制为4个支队,支队等于旅。”12月30日,毛泽东批准了这个编制。1938年1月8日,何应钦正式核准了这个编制。每个支队下辖两个团,两三千人。不久,又成立了第五支队、第六支队,各辖3个团。
此后,新四军又建立了许多独立支队,以适应敌后游击战争的需要。这些支队名号繁多,人数多少不一,编制级别也不统一。如先遣支队、游击支队、含和支队、沿江支队、皖南支队、巢湖支队等,多为团级编制。有些支队只相当于营级,如甘泉支队、六合支队等。
随着部队的发展,支队编制级别也随着队伍不断扩大而升格。如1938年10月,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成立时,辖3个大队和1个警卫连,1020人,只能算团级单位。1939年2月辖3个团,为旅级编制。到1939年底,游击支队发展到4个游击总队和3个主力团、1个特务团、3个独立团,共计12321人,够1个师的架子了。
1939年9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团级以上干部合影
新四军的支队一般比纵队低,但有的支队和纵队平级。如由皖南部队改编的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又称新一、新二、新三支队。
抗日战争后期,八路军、新四军的支队陆续整编为旅或团。到抗战结束时,支队番号多数取消。少数保留番号的支队,到解放战争初期也整编为旅或师。如河南军区第一支队,1945年11月改称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皮定均旅)。山东军区滨海支队,抗战胜利时改称东北挺进纵队第一支队,进军东北;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第十九旅,不久又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第三师。1945年6月,以三五九旅等部队组成的八路军南下第二支队在司令员刘转连、政委晏福生率领下离开延安南下抗日。9月中旬,正在南下途中的刘转连接到命令,要他们向东北挺进。刘转连率部于初冬季节抵达沈阳,部队恢复三五九旅番号,刘转连任东北人民自卫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三五九旅旅长,晏福生任政委。
1946年6月,为庆祝剿匪胜利,东北民主联军三五九旅团以上干部在佳木斯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