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两性比例不均衡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当中十分常见的人口问题,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或者是在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中,可能会出现两性人口比例失衡的情况,有时这样的失衡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得评论,有时则会更加明显。
比如说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人口都处于一种“男多女少”的情况之中。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男性人口的比重始终要比女性人口的占比要大一些。
两性人口占比的变化
可以理解的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当中,由于生产生活都是要基于体力和劳动力的,所以拥有更多体力的男性能够在当时的社会之中创造更多价值,渐渐成为了在社会地位上占有优势的群体。
其次, 由于财产私有制的存在,在传统社会之中,为了继承财产以及诸如“继承香火”等观念,男性后代在人们观念当中也相对重要一些。
那么现代社会之中,为什么男性的占比依旧还是会更大一些呢?
首先,在原始社会朝着现代社会过度的过程当中,社会发展是多方面的,从物质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一步一步的发展。
最终变化到我们今天观念当中的现代社会,其中无论哪一方面的转变,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是相对漫长的。
所以在两性观念的认知上,人们的看法自然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就发生变化。时至今日,在某些地区和文化当中仍然存在诸如“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这是因为文化和观念的转变具有滞后性。
在观念上也是一样,许多人无法在短时间内就认识到,新时代当中两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并无区别这样的事实,所以男性人口稍多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最新的人口比例数据显示, 截止到2021年,我国的两性人口之间的差距已经发生了减少,在这一年当中,新增人口当中的男性为49万人,新增人口当中的女性则有94万人,二者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值。
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上,突然出现了这样明显的两性人口增长的差异呢?这种变化的由来也是多方原因所导致的,具体如下。
人口与观念变化
新增人口,顾名思义是刚出生的人口,他们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社会角色,就是子女。
众所周知,个体在进入社会之后会扮演很多的社会角色,要满足这些社会角色赋予自己的义务,就需要去做好符合各种身份定位的事情。
作为子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责任就是“养老”。
这是因为在中国式的代际关系当中,二者之间并不是西方社会那样基于个体的,而是会在伦理关系的基础之上,建立一种地位上的差异。
所以子女的性别,在长辈看来,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两性观念。
比如在传统观念当中,“养儿防老”就是一个人们比较认同的观念。这是因为在古代社会之中,婚姻的后果是个体离开原生家庭,对于儿子而言,他们会和妻子一起在家中居住;但是对于女儿来说,她们一旦结婚,就会离开父母到丈夫家中去居住。
所以俗话也会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其实也暗含了当时人们观念之中,在养老层面对于女儿的一种看法:女儿迟早要嫁人,到时候父母就成了无依无靠的老人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 今天的婚姻关系以及养老行为都早已经不像传统社会那样了,现如今很大一部分新婚夫妇,在结婚之后都会另外在新的城市安家,尤其是一些在大城市当中工作奋斗的年轻人。
所以对于他们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养老、代际关系问题就已经不存在了,对于他们的父母而言,问题也就十分清楚了:无论自己生的是儿子还是女儿,在其结婚之后都会到另外的地方去生活。
其次,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当中,女儿由于心思更加细腻、更能够顾及到长辈的感受,所以更受老人们的喜爱,所谓“女儿是贴心小棉袄”的说法就是这个含义。
所以也有很多人倾向于生女儿,同时在女儿成年面临婚姻时,还有彩礼这样物质上的“诱惑”,对于某些家庭而言确实想要通过此来获取生活品质的提升。
总的来看,现如今女儿在人们观念当中有更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