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做好事”,
雷锋还为我们留下什么?
作者:刘舒扬
雷锋离开我们60年了。
1962年8月15日一早,在外执行任务的雷锋和战友乔安山驾驶“嘎斯51”型汽车赶回辽宁抚顺营区,以迎接秋季更繁重的运输任务。
经过一段较窄的人行道时,雷锋在车下指挥,乔安山继续驾驶,意外发生了——
车轮挤到一排柱子中的一根,这根折断的、小碗口粗的柱子被铁丝带着横飞出去,重重地打在雷锋太阳穴上。12点05分,雷锋停止了呼吸。
雷锋在抚顺生活了两年零4个月。除了家乡湖南望城,抚顺是他停留最久的地方,是他实现理想的地方,也是他最终牺牲的地方。
《环球人物》记者对雷锋人生和精神的寻访,就从抚顺开始。
“离雷锋最近的地方”
首先要见的人是乔安山。
60年前的那个中午,雷锋牺牲的消息传来,乔安山“一下子站不住了”,“怎么可能呢?”
组织上认定是意外事故, “但是我心里压块石头啊!”81岁的乔安山回忆至此,嘴唇颤抖着,眼睛湿润了。这是他沉重的包袱。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刊登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学雷锋热潮,乔安山只想躲起来。
3年后转业,他选择了辽宁最北部的铁岭,把自己“放逐”出去。
那年元旦,乔安山结婚,没办婚礼,只站在雷锋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报告班长,我结婚了。”
1972年,他搬进新居,第一天就在正对房门的墙上挂好雷锋的照片,“我要让班长看着我转业后的生活,我还得像在部队那样做好,不愧对班长”。
直到1996年,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轰动全国。乔安山含泪对编剧说:“谢谢你们,我感觉班长好像回到我身边一样。”
第二年,他入了党。又过了一年,他带着妻子回到抚顺这个满是回忆的地方。从那时起,乔安山踏上了宣传雷锋精神的道路,和雷锋永远地联系在一起。
· 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剧照。雷锋牺牲后,乔安山(中,刘佩琦饰)悲恸万分。
乔安山在家时,常常坐在雷锋塑像旁的一把椅子上,“因为这里是离雷锋最近的地方”。
他们相识于1959年的辽宁辽阳弓长岭铁矿。雷锋原是鞍钢的推土机手,主动报名来辽阳建设焦化厂。在大雨里一起抢救了几千袋水泥后,“父辈都给地主打工”的两人慢慢熟悉起来。
后来他们一起参军,分到一个连,在一个班,甚至同开一辆车。“我没有文化,学写字、学算术、学毛著、学开车,雷锋总帮助我。”
· 81岁的乔安山最喜欢坐在家中紧挨雷锋塑像的地方,和“雷锋”说说心里话。
如今,乔安山四处义务巡讲雷锋故事和雷锋精神。他说:“终于有了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我为班长做些有意义的事。”
不少人开出优渥的条件,请他去经济更发达的地方生活,他一概拒绝:“我哪也不想去,这儿离雷锋纪念馆近,雷锋大哥葬在那里,我有心里话,要说也方便,见面也方便。”
老两口一起支持社区志愿者,宣传接种新冠疫苗,带着儿子和孙女学雷锋,日子忙碌而充实。“这个月,我的重孙辈出生,就要管雷锋大哥叫太爷爷啦!”
“解放后我有了家”
雷锋7岁就成了孤儿,靠亲友乡邻抚养长大。
1949年8月长沙解放。1950年,雷锋父亲生前好友、安庆乡乡长彭德茂送10岁的雷锋上学读书。6年后,他又带着雷锋走进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的办公室。
· 1957年秋,雷锋(前排右一)和望城县委的领导干部们在一起。
雷锋成了县委的一名通信员。
张兴玉很喜欢这个小伙子,格外关注他的成长,引导他读了不少政治理论书籍,给他讲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等革命史,还让雷锋初次接触到了毛泽东著作。
在彭德茂和张兴玉的培养下,雷锋怀着一种朴素的报恩情怀,几乎献出了自己所有的热情。1958年6月7日,雷锋写下了人生中第一篇日记: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人的一生要如何度过?雷锋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思索。
此时,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正如火如荼。9月,鞍钢到望城招收青年工人,雷锋报名,还把自己的名字由“雷正兴”改为“雷锋”,意为“到鞍钢去打冲锋”。他说,“雷正兴”是孤儿的名字,我早已不是孤儿了。
雷锋在鞍钢成为一名出色的推土机手,很快引起鞍钢领导的注意。一年后雷锋报名参军时,厂里还舍不得放他。
但入伍是雷锋一直以来的心愿。
1960年1月8日,他在“欢迎新战友入伍大会”上代表新兵发言,给在场领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特别是咱们政委韩万金,说这个小战士讲得真好,很有政治水平。”乔安山回忆,时任副政委刘家乐特别叮嘱,这个小战士将来不管分到哪个连队,一定要重点培养一下。
1961年5月14日,雷锋被提拔为四班副班长。战友庞春学还记得,当时为了锻炼雷锋,特地把四班原班长张兴吉调到三班,雷锋为代理班长,3个月后正式升任班长。
更突出的事情是雷锋入党。雷锋入伍仅10个月后,11月8日,运输连支部党员大会就通过了雷锋的入党申请。
“原则上入伍当年不能入党,因为考验时间短。雷锋属于破格。他切身体会到当家做主人的巨变,怀着一腔热情保卫国家。虽说当兵时间短,但已经达到党员标准。”庞春学说。
雷锋在重点栽培下飞速成长。1961年11月26日,雷锋在日记中写道:
“我学习了《毛选》一、二、三、四卷以后,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我要以黄继光、董存瑞、方志敏等同志为榜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人。”
在军营的广阔天地中,他终于成长为人民的勤务员、真正的共产主义者雷锋。
“总能做出
出色的工作业绩”
雷锋在望城时多次被评为工作模范,是望城县培养的第一位拖拉机手。
在鞍钢总厂一年零2个月时间里,他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5次被评为红旗手、18次被评为标兵,荣获鞍山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入伍后,他又多次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安全行驶4000多公里,是工程兵团运输连出色的汽车兵。
雷锋的身高只有1米54,力气小,手榴弹掷远课目常不合格。为了增强臂力,他跑去练习单杠、双杠,胳膊都练肿了,成绩也如愿达到“优秀”。
· 雷锋正在练习双杠。
因为会拉手风琴、唱歌,雷锋刚入伍不久就被抽调去团演出队,1960年4月回到运输连时,汽车教学训练已经开始一个多月了。
他想出理论、图表、实物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整天趴在教练车前琢磨。外出坐公交车时,就站在司机后边,学习驾驶动作。很快,雷锋成了同年兵里学开车最晚、放“单飞”(指能单独驾驶汽车执行运输任务)最早的兵。
“雷锋不管干什么,都克服一切困难,创造出一流工作业绩。”庞春学说。
连里有名的“耗油大王”13号车也是被雷锋“制服”的:凡是能拆能卸的零件,他都维修保养了个遍,还进一步从驾驶技术上总结了一套节油方法论,让“油老虎”蜕变为“节油标兵车”。
· 雷锋正在保养汽车零件。
一些生活细节能表明雷锋对生活的巨大热情。
早在望城时,就有人对他“很会安排生活,很爱美”“露出的衣领白白的”印象深刻。雷锋当工人时时髦的倒三角刘海,和他入伍后腰间系着的精心打理过的武装带,至今还在乔安山脑海中跃动——“人人都爱美嘛,班长也是。他是一个生动的年轻人。”他笑着说。
“他能那么理解一个孩子的心”
1960年10月10日,抚顺市建设街小学(今雷锋小学)二年级学生孙桂琴在校外辅导员聘任仪式上见到了雷锋。个不高,脸红红,雄赳赳气昂昂走来的雷锋一下就让她印象深刻:“他见到小朋友的那种高兴,那种发自内心的爱,就让你喜欢他。”
有一次孙桂琴上学快要迟到,顾不得系红领巾,在校门口刚好遇到雷锋。雷锋接过红领巾,给她戴上,然后拍着她的肩膀说,以后上学前要把红领巾系好,要爱惜红领巾,因为那是红旗的一角,也是咱们少先队员的标志。
在采访中,孙桂琴数度落泪,“他能那么理解一个孩子的心”是她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孙桂琴与雷锋有一张著名的合影《五好战士和红领巾》,发表在1962年第6期《解放军画报》上。
那天她在阅览室看书。雷锋来了,20多名孩子瞬间把他围住,身材瘦弱的孙桂琴一下子就被挤到旁边,好几个激动的孩子把书包往孙桂琴身上一挂就跑,生怕让别人抢了合照的位置。孙桂琴“没舍得走”,就那么站着。雷锋看到后起身,把她身上的书包一个一个拿下来,拉着她到自己身边一起拍照。
“真没想到,雷锋叔叔能那么理解一个孩子的心愿!”孙桂琴红了眼眶:“我个子矮,雷锋叔叔说‘我来想办法’,出去找了两块砖给我垫上,从没想过把我换下去。我这一生走过来,这些往事就像刀刻一样,刻在我的心里。”
孙桂琴拿出一张从未公开过的照片。这张照片与《五好战士和红领巾》是同一个拍摄场景,不同的是,照片上的雷锋笑着面向身旁的孙桂琴。她告诉记者,雷锋说的是:“小桂琴,这下你高兴了吧?”
· 1962年第6期《解放军画报》刊登的照片《五好战士和红领巾》,雷锋左手边第一个学生为孙桂琴。
· 雷锋看着孙桂琴,对她说:“小桂琴,这下你高兴了吧?”
1968年,16岁的孙桂琴也当上了校外辅导员,至今已经担任了151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在全国义务为孩子们讲雷锋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她收获了很多感动。
· 69岁的孙桂琴现在是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019年的一天,孙桂琴接到个神秘电话,邀请她去附近的商场见面。走到商场门口时,一群身穿白衬衣、胸前戴着红领巾的白发老人一下子排成了“方块队”。
“一名女同志抱着一大束鲜花,一名男同志捧着一条红领巾,向我走来,敬了个少先队礼。”孙桂琴立刻想起来,46年前,自己为这些还是小学生的老人们讲过雷锋的故事。
老人们说,今天想请孙老师再为我们和我们的孙辈讲一次雷锋的故事。那天讲完后,有个小男孩跑上前对她说:“孙奶奶,我想抱抱您,抱抱您我就觉得我离雷锋叔叔近了一些。”
有人问孙桂琴:校外辅导员要做到什么时候?孙桂琴说,即使到了耄耋之年,我也会让我胸前的红领巾和我的白发一起飘扬。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苏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