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王小勇)
1. 发展历史底蕴深厚,业务增长优势显著
1.1. 发展历史悠久,背靠大股东支撑
发展历程悠久,项目经验丰富。东华科技公司前身为中国化学工业部第三设计院,化工部第三设计院成立于1963年成立至今有接近50年的历史,化三院于2000年开始主体制改革征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于2001年正式成立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内的第一家股份制公司,经过数年发展公司最终于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公司。公司有接近50年的工程设计项目经验,自成立以来公司累计完成在化工、石油化工、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大中型工程项目2000多项,为我国石化工等领域的工程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化工领域背景深厚,背靠大股东支撑未来发展。公司前身为化工部第三设计院,化工部第三设计院原为国家甲级综合性设计单位,拥有化工、石油化工、市政、建筑等多领域的工程设计甲级资质。根据公司2020年年报披露的公司股本结构可以看出,化学工业第三设计院占公司总股本58.12%,对公司占有绝对控股权。化三院于1999成为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的下属单位,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国化学。
1.2. 营收净利润表现优秀,未来增长稳中向好
公司营收创历史新高,增长趋势稳中向好。公司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52.1亿元,同比增长15%。过去5年公司营收增长趋势明显。公司2016年营收降低的主要系外部原因:一是由于行业下行原因导致部分总承包项目融资存在困难,工程进度有所落后;二是公司部分应收账款未能及时收回导致业务收入下滑。在调整后公司实现营收业绩反转,近三年公司营收增长率为39%、12%、15%。在疫情影响下公司2020年仍实现增长率正增长,未来营收增长趋势稳定,营收业绩进入平稳释放期。
净利润稳健增长,增速趋于平稳。公司2020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98亿元,同比增长12%。公司2016年由于外部原因存在业绩下滑导致净利润下降,2017年由于公司刚果项目实际控制人违约导致计提减值2.86亿元,拖累公司2017年净利润。截至2020年底,公司刚果项目坏账已全部计提完毕,项目资产也已全部处理完成,对未来营收发展和利润的减值计提不会有任何影响。公司2018年业绩释放,实现扭亏为盈。近三年公司净利润增长率为335%、19%、12%。公司2020年克服疫情影响,仍实现净利润增长,公司净利润步入平稳增长期,归母净利润平稳上升趋势明显。
1.3. 业务覆盖领域全面,研发技术支撑增长
多行业全过程参与,各领域大综合布局。公司在工程咨询、服务、设计到管理等各项业务都有一定涉及,涵盖了化工石化、环境工程、园林市政、建筑工程等多个领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客户提供全过程、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公司未来形成以“化学工程”+“环境治理”+“基础设施”三位一体为基础的的综合业务布局,多元化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增强公司综合实力。
综合资质技术认证,高端品质奖项证明。公司是全国80个拥有工程设计甲级资质的公司之一,拥有石油化工工程施工、环保工程专业总承包的一级资质,尤其在煤化工等领域拥有极为完善的资质和技术优势。公司在多个行业领域中累计完成项目20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总承包金钥匙奖等省部级以上的奖项300余项。资质奖项证明公司强大的业务能力与专业性,进一步支撑公司未来发展。
研发投入效果显著,技术成果持续落地。公司“十三五”期间着力强调在技术方向上的发展,公司2020年研发支出为1.87亿元,同比增长14.9%,研发人员数量达到218个近三年来公司研发支出与研发人数均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公司2020年有效专利个数达到109个,近5年来保持平均每年11个有效专利的增长。公司研发进一步推动技术增长,有效提升未来差异化市场下的竞争实力。
2. 传统业务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2.1. 多年技术积累,传统工程业务优势显著
EPC占比大,化工领域贡献卓著。作为公司主营产品,2017年EPC业务营收同比增长83%,奠定EPC扩张发展基调,2020年尽管疫情影响开工进度,公司EPC业务营收仍达49.11亿元,同比增长13%,且近年占公司总营收比例稳定于90%以上。EPC业务覆盖煤化工、石化、精细化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其中化工行业为公司传统优势领域,2020年化工行业项目签约额为80.93亿元,占年度合同总额90.74%,
在手项目推进顺利,后备资源丰富。2021年上半年公司新签EPC合同8个,且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项目合同储备。EPC项目整体呈现体量大、毛利较低的特点,涉及付款周期长、业主履约情况不稳定等问题,截至2020年累计完工EPC项目80个,公司在手重大项目回款情况良好,停工项目提前进行资产减值准备,风险可控。
稳固技术优势,持续技术创新。得益于多年技术积累,公司在化工领域,尤其是乙二醇工程市场具有行业领先地位,2021年下半年,全国预计新增投产乙二醇380万吨,其中52.63%出自陕西榆林和广西华谊均为公司EPC合作方。公司在生产技术上持续突破,推进SEG乙二醇技术升级,稳步提升乙二醇产品的优等品率;革新上游原料应用,开发了DMO合成、乙二醇合成枕式反应器技术等,巩固共乙二醇工程市场份额,以点带面,发挥公司EPC工程技术优势。
2.2. 顺应政策导向,环保实业成为新焦点
十四五政策推进,环保行业市场扩容。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中,国家多次强调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期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近年来,中国环保产业增速稳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倒逼全国环保产业发展。其中,固废处理与水污染防治板块营收占比较大,分别高达76.5%和82.7%未来有望进一步拉动环保市场。
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转型拓展新空间。近年来,污水处理相关政策逐年迭代,就地区而言,2019年全国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均超过93%,截至2020年,全国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达2.3亿立方米/日,污水处理量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但同时城镇发展不平衡,仍有40%左右建制镇尚不具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故2021年6月发布的《“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政策导向从增量建设转向系统提质增效与结构调整优化并重。同时,根据污水的不同类型,2021年1月十部委联发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就生活、工业、农村污水资源化提出不同方案。未来高质量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为市场增添新动力。
顺应政策导向,发挥污水处理技术优势。公司多年深耕化工行业的多个子领域,因此在工业废水处理上有深厚技术积累。2014年公司成功建成了中煤图克化肥污水"零排放"项目,奠定了公司在“零排放”领域的领先地位。目前,公司专注高级氧化技术及设备、气化渣水氨氮废水提氨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污泥高温热水解技术和设备等开发项目,2020年内累计获得污水处理相关技术专利超过5项,保持技术行业领先地位。
增设投资,聚焦污水处理。2020年公司先后推进了麒麟河生态修复、淮南市寿县农村生活污水、陶氏杜邦污水、陶氏湖州工厂污水、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有限公司污水等污水处理项目。同时,两家控股子公司及参股两家联营企业主营污水处理业务,2020年公司投资超1.29亿,为总公司相关业务发展做出补充。2021年6月,公司非公开募投9.3亿元,拟投资东至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项目1.3亿元,扩张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发挥规模效应,为公司拓展业务积累经验。
政策重视,危固废处置需求大。十四五以来,国家政策逐渐完善危固废识别、监控机构,健全管理、收运体系,以期提升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目前,尽管工业危固废处置量连年增速明显,但随着上游产业发展,工业危固废排放量逐年增加,处置量仍不能覆盖实际需求,未来危固废处置市场空间留白大。
承接危废装置,联营企业优势互补。2020年承接天安化工尾气深度治理、科领环保独贵塔拉危废处理中心等危固废处理项目,主要由公司参股科领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及安徽东华通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两联营公司从危固废处置技术开发到一般危固废处理的实业工程全覆盖,分别承建两个危废处理装置,均符合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为公司危固废市场开拓提供技术支持。
资质升级,毛利上升。作为公司的传统优势业务,除上述污水及危固废处理的重点业务外,公司在景观园林、河道整治、垃圾发电等领域全面布局,尽管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公司环保行业营收仍达4.27亿元。同时,随着公司完成环保工程专业承包资质二级升一级, 技术优势及经验的积累,业务结构优化,毛利率屡创新高,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2.3. 传统业务或遇发展瓶颈,转型在即
由于EPC业务主要营收来自于化工、环保两行业,故根据罗兰贝格对化工工程行业进行的统计及中国环境保护协会披露的环保行业市场规模,以2016年为基数,环保行业CAGR为11.54%,化工工程行业CAGR为4.47%,增速有限。考虑到十四五政策支持及化工行业上游生产国有化的趋势,两主要行业估计未来五年增速分别为12%及5%。又根据公司签订EPC合同额占比情况(化工行业与环保行业分别占91%及近9%)可估算公司未来五年EPC业务增量空间,2022年可达57亿左右。而2018年至2020年,EPC业务占总营收比重稳定在94%左右,因此假设未来五年占比仍为94%,故公司总营收约为60.98亿元。另一方面,根据公司整体业务增长率计算,以2016年为基数,CAGR为25.51%,经计算,2022年营收约为81.42亿元。综上,尽管EPC行业增速能够增加公司预计营收,但不能满足公司原有发展速度,因此转型实业是公司保持未来高速发展的重要一步。
3. 可降解塑料顺应时代发展,PBAT实业化作为发展导向
3.1. 白色污染形势严峻,可降解塑料迎来黄金时期
塑料是21世纪最重要的化工原料,人均塑料消费水平潜力较大。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塑料制品,从包装业、建筑建设装修、电子电器、汽车零件等等都有涉及,其中包装业更是占比达38%,随着物流包装,食品包装,一次性用品行业的发展等等, 未来中国塑料消费量仍有较大潜力,不加管控下每年废塑料制造量或将扩大。2019年中国人均塑料制品的消费量为49kg/人,目前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但早在 2010年北美人均塑料消费量已高达 145kg/人,西欧人均塑料消费量也达到132kg/人,我国人均塑料消费量仍有较大的差距。塑料自然降解需百年之久,从环境容量的角度而言,塑料垃圾会不断积累并占据宝贵的土地资源与海洋资源,
我国塑料产量排在世界前列,废塑料利用量有待提高。这些因素得白色污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2011-2019年,从0.53亿吨增长到1.14亿吨,增长率超过100%,占全球产量的31%。与此同时2019年国内合计产生6300万吨废塑料,其中仅有1890万吨被回收利用,同比增长3.17%,剩下的3848万吨大部分被焚烧与堆填,还有少部分散落在自然环境中,塑料改革的进程迫在眉睫。
在这样的形势下,可降解塑料应运而生。可降解塑料是一大类化学材料,降解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光、氧降解,一种是生物降解。光、氧降解塑料主要通过在传统石化材料中混入添加剂,使其在光照或高温条件下加速破碎裂解,近年研究发现此类降解塑料实际在可控时间内无法完全降解,短时间内在自然残留成分仍然较多。而生物可降解塑料废弃后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快速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进入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系统不再产生环境危害,是目前塑料降解最具前景的方向,全球可降解塑料市场以淀粉基、PLA、PBAT 为主,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PBAT在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占比大,亚洲可降解塑料产能领先其他地区。2019年全球生物塑料产能合计211.5万吨,其中56%属于生物可降解塑料,预计2024年全球生物塑料产能将超过240万吨。按地区来看,亚洲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塑料生产中心;欧洲作为该领域起步最早的地区,目前贡献了近全球1/4的产能。除淀粉基塑料之外,PLA和PBAT是目前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两种生物可降解塑料,两者产能合计占全球总产能的49%,是未来可降解塑料的发展趋势,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产能地区,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PBAT有两大生产方式,产品优点使得拥有众多下游应用。原材料主要为PTA、BDO、AA等石化原料。目前合成的方法主要有直接酯化法和酯交换法,直接酯化法主要是以 PTA、AA以及BDO为原料,在催化剂条件下直接酯化、缩聚反应制得PBAT;酯交换法主要是以PBA、PTA、BDO 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先进行酯化反应或者酯交换反应生成BD,再与PBA进行酯交换熔融缩聚制得。PBAT 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断裂伸长率,因此具有较好的成膜性,易于吹膜,在包装领域和农业领域应用广泛。
改性技术让PBAT有无限的可能。与普通PE塑料相比,PBAT存在结晶性差、熔体强度低以及价格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在纤维和膜材料领域的应用。但是PBAT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与别的物质进行改性技术,产品之间取长补短,改性之后的产品拥有无限的可能性,目前主要以共混改性和扩链改性为主,以达到降低成本和改善其综合性能的目的。
3.2. 政策完善推动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发展
3.2.1. 从欧洲限塑政策,到改变塑料发展的格局
欧洲地区禁塑政策效果显著。以欧盟为主导的西方国家相继通过额外征收塑料使用税、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等措施限制塑料的使用。爱尔兰开始征收塑料袋使用税后,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塑料袋使用量骤降了90%;英国主要超市推行塑料袋强制收费政策以来,塑料袋消耗量下降了86%,英国七大超市2017年售出的塑料袋数量减少近3亿个,降幅达四分之一;欧盟实施限塑令后效果明显,在2012年对塑料袋征税之前,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使用塑料袋160-170个,征税后六年,下降至80个。德国实施征税政策以来,德国人均塑料袋消费量从 2015 年的68个下降至2018年的24个,全国塑料袋的消费量下降了 64%。
3.2.2. 从“限塑”到“禁塑”,国家环保政策指导地方政策的提出执行
国内禁塑政策逐步完善。我国限塑政策发展开始于1991年国家经贸委发布,规定2000年底前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2004年我国才开始可降解塑料行业的发展,国家开始鼓励可降解塑料的推广应用。2008 年,国务院颁布的首个“限塑令”开始实施。2017 年,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2020 年 8 月,商务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此次“禁塑令”一方面要求禁止、限制使用对环境负担较大的塑料,另一方面加快推广塑料的可替代产品,可降解塑料、纸质包装等,为替代产品市场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全国地区政策为可降解塑料发展奠定基础。我国“禁塑令”执行力度较大。带动了地方政府推行“限塑”与“禁塑”政策,近年来,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公布了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北京、广东、海南、浙江相继提出,以2020年2月海南实施《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为代表,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禁塑令的实施对于可降解塑料的需求市场带来了质的转变,提高可降解塑料替代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已经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的政策体系,全方位控制、治理白色污染,可降解塑料的市场潜力巨大。
3.2.3. 以西方禁塑发展史为镜,可降解塑料未来前景广阔
欧洲是可降解塑料目前最大的市场,国内政策为可降解塑料需求加码。通过西方国家禁塑的历程发展,目前欧洲可降解塑料需求最大,占比为55%。亚洲(除中国)及大洋洲地区需求占比为13%,我国占比则为12%。2019年至2020年,亚洲地区多个国家发布了限塑政策,未来一段时期亚洲地区生物降解塑料需求量将快速增长,并有望取代欧洲成为生物降解塑料最大消费市场。我国正处于限“禁塑”政策推广初期,对于PLA、PBAT、PBS等主要可降解塑料的需求正快速增长,由于我国早期布局可降解塑料的企业较少,尤其PBAT等产品部分需求需依赖进口,2019年国内需求量为52万吨,同比增长15.55%,因此可降解塑料需求的爆发导致了目前市场存在显著的供不应求现象。
包装塑料规模增大导致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19年我国塑料包装市场规模541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我国塑料包装市场规模将达到698亿美元,按照可降解塑料替换率为30%计算,预计2025年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约为209亿美元,总体看来,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前景广阔,行业发展可期。
PBAT产能引领可降解塑料行业,PBAT是国内可降解塑料未来的方向。2020年,中国生物降解塑料产能规模约50万吨/年,同时,还有87万吨/年的在建产能及296万吨/年的拟建产能等待释放。从产能结构来看,我国现有产能、在建/拟建产能均以PBAT、PBS为主,其次是PLA。截止到2021年7月30,国内PBAT投产产能只达到了33.3万吨,产能缺口较大,在建产能将近150万吨/年,拟建产能合计1246.4万吨,未来5年内,将进一步的减少白色污染,成为可降解塑料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3.3. 进军PBAT产业,打造一体化生产链
以“实业化”进入PBAT产业。公司从年初以来,加大对PBAT实业化的布局,3月份,与新疆天业共同设立中化学东华天业新材料,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PBAT项目。7月份与新疆曙光绿华签订年产10万吨BDO联产12万吨PBAT项目EPC工程总承包合同。同时引入陕煤集团的战略投资,陕煤集团规划高端PHA可降解塑料化学合成工艺(PBL和PPL),可推动东华科技PBAT项目的技术进步和流程优化,实现PBAT产品的全面技术升级。陕煤集团规划建设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PPC,PPC与PBAT的共混物拥有更为良好的市场前景,形成遍布国内外的产品销售渠道,可协助东华科技开拓PBAT产品销售市场和建设销售、售后支持团队,通过协同互补降低PBAT产品的销售风险,以PBAT为导向,贯彻落实公司“十四五”三大战略之一实业化。
根据金发科技披露的PBAT项目披露的第一年产能利用率86%和第二年产能利用率117%进行测算,公司的PBAT合作项目2022-2024年产能合计分别为10、22、22万吨,预期产量合计为6.45、13.5、22.17万吨。根据新疆天业BDO项目披露数据进行测算,公司与新疆曙光绿华合作BDO项目,2023-2024年产能为10万吨/年,预期产量为4.28、7.14万吨,随着项目的落地到生产,公司的实业化进程也将持续发展。
公司以打造PBAT一体化生产链为目标,从上游减少原料成本。项目公司紧邻天业集团BDO生产工厂,可按供需计划保质保量提供BDO原料。 PBAT目前价格较高,因为原材料价格水平较高、利用率较低是其主要原因,目前BDO、PTA、AA的价格为2.97万元/吨、0.51万元/吨、1.05万元/吨,PBAT的完全成本约为16515元/吨。PBAT 成本主要来自于原料,占比达到83.78%,其中丁二醇(BDO)占比54.85%,己二酸(AA)占比19.45%,减少上游原材料的成本是降低PBAT生产成本的核心。
PBAT较高的成本导致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今年上半年因为PBAT开工率低导致原材料产能过剩价格下调,PBAT价格也在一同调整,6-8月开工率普遍提升,PBAT生产原材料已然上行,成本传导导致PBAT价格跟涨,截止到8月中旬,PBAT从年中最低价1.95万元/吨涨到2.4万元/吨,平均价格达2.25万元/吨,有显著的上涨趋势,生产原料的价格,直接决定了PBAT的成本。
公司以减少BDO原料成本作为核心竞争力。从天然气到BDO,再到PBAT,设计全流程工厂,建设自动化工厂,减少人力成本,打造一体化产业链,新疆天业BDO产能占国内总产能9%,是国内第二大生产商,公司与天业达成协议,以平稳的价格收取天业BDO产品。与此同时生产地天然气价格、工业用电价格较低,可有效控制动力燃料成本,距PTA、AA产地相对较近,原料就近优势明显,减少运输成本。
公司不断加强PBAT催化剂和改性的研究,地膜改性未来潜力巨大。公司目前以PBAT改性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坚持攻克新疆地区农用塑料薄膜中地膜的难关。2019年中国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240.8万吨,较2018年的246.7万吨同比下降2.4%。农用塑料薄膜主要是棚膜和地膜,另外还包括遮阳网、防虫网、饲草用膜以及农用无纺布等。地膜即地面覆盖薄膜,通常是透明或黑色PE薄膜,也有绿、银色薄膜,地膜看上去薄薄一层,但作用相当大。不仅能够提高地温、保水、保土、保肥提高肥效,而且还有灭草、防病虫、防旱抗涝、抑盐保苗、改进近地面光热条件,使产品卫生清洁等多项功能。但近年来由于使用塑料地膜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是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导致地膜使用量呈下降走势,2019年中国地膜使用量为137.9万吨,较2018年减少了3万吨,占农用塑料薄膜总使用量的57.3%,新疆目前是地膜覆盖面积最大的地区达地膜总覆盖面积20.13%。公司立足于新疆,打造新疆可降解地膜材料,在逐步发展其他地区的地膜材料,未来改性地膜市场前景好。
4. DMC需求日益增长,电池级DMC体现核心价值
1.1. DMC下游应用领域广阔,需求量逐年增长
DMC生产工艺多样,下游应用范围广。DMC作为一种低毒环保的化工产品,近几年颇受国内外化工界重视,DMC的生产方式有氧化羰基化法、甲醇和二氧化碳直接合成法、尿素醇解法、碳酸酯酯交换法,其中酯交换法是国内普遍采用的生产方式,该方法工艺简单、反应效率高、生产成本低以及产品纯度高,是目前唯一可生产锂电池级DMC的成熟技术。从产业链角度来看,DMC 上游原材料为大宗商品,包括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甲醇及合成气,其下游需求主要为电解液溶剂、聚碳酸酯、显影液、涂料等。按照纯度不同,碳酸酯类溶剂一般分为工业级和电池级。锂电池电解液溶剂与PC (聚碳酸酯)在 DMC 下游应用中的占比分别达25%和27%,成为DMC主要应用领域。
PC功能强大,应用行业众多,中国PC产能世界第一。PC(聚碳酸酯)是一种性能强韧的热塑性工程树脂,具有高强度、高度透明性、可重复利用性,是五大工程塑料中增速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PC 下游应用范围广,从电子电器、板材薄膜、汽车零件、光学仪器、家电、包装等,涉及诸多行业板块。目前全球PC产能约600万吨/年,欧美地区发展较早,近年来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PC产能增速较快,现有PC产能约150万吨/年,是全球最大的PC生产国,占比达25%。
4.1. 下游应用—电解液溶剂
电解液刚需原料,寡头瓜分电池级DMC产能。DMC为电解液与碳酸乙烯酯(EC)共同构成电解液溶剂核心成分。电解液溶剂包括碳酸酯类、羧酸酯类、醚类等有机物种类。其中,碳酸酯类溶剂是最早、最常用应用于锂电池工业的有机溶剂。中国2021年电解液产能将达62.99万吨,同比增长15.28%,因为环保要求、新工艺进展缓慢及技术壁垒较高等,国内电池级DMC新建产能投产低于预期,供需缺口较大,目前以石大胜华电池级DMC产能为主导,占比达74%,安徽红四方、海科新源、扬子奥克、铜陵金泰次之。
电解液需求飞速增长,电池级DMC供需错配。“十四五”期间储能产业爆发,锂电需求旺盛,是我国电解液产量在未来保持高速增长的基础,2020中国锂电电解液出货量为23万吨,同比增长30.7%,预计到2025年将达90.8万吨,较2020年增长294.8%。我国电解液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07.63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8.6%。根据天赐材料电解液项目环评数据测算,电池级DMC占电解液真实比例达50.5%,以50%计算,预计到2025年我国DMC总体出货量将达到43.25万吨。由此可见,电解液上下游需求热度不减,现阶段供需错配导致电池级DMC价格趋高,最新报价为1.14-1.22万元/吨,从供给端来看,近期天气高温检修增加,行业开工率在7成左右,同时国内电池级DMC厂家库存处于低位,上游原材料价格处在高位。;从需求端来看,由于国内外新能源车销量增长,推动电解液需求量增长。
4.2. 下游应用—PC(聚碳酸酯)
PC功能强大,应用行业众多,中国PC产能世界第一。PC(聚碳酸酯)是一种性能强韧的热塑性工程树脂,具有高强度、高度透明性、可重复利用性,是五大工程塑料中增速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PC 下游应用范围广,从电子电器、板材薄膜、汽车零件、光学仪器、家电、包装等,涉及诸多行业板块。目前全球PC产能约600万吨/年,欧美地区发展较早,近年来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PC产能增速较快,现有PC产能约150万吨/年,是全球最大的PC生产国,占比达25%。
需求量处于高位,2018年以来PC产能高速增长。截至2021年上半年,PC总产能达 255 万吨,2018-2020年分别为119、153、180万吨,同比增速达36%、28.57%、17.64%,开工率平均为66%,对应产量为86.49、102.2 、110吨。2020年我国PC需求量为220万吨,是2020年国内PC产量的2倍多。由此可见,国内需求量的居高不下,成为了国内PC发展的助力,供需平衡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内市场还有很大的产能空间。
PC高度依赖进口,但进口依存度逐步降低。 2020年进口量163万吨,同比增长1.9%,2020年中国PC进口一般贸易量占总进口量的64.5%,尽管产能不断增长,但需求端没有达到自给自足的程度,随着持续引进国外技术,国内产业化技术研发,国内PC合成技术得到完善。2017年底我国 PC进口依存度高达80.3%,至2020年底进口依存度已降至68.9%。因为国产工艺的规模化,产业化,国产PC将逐渐替代进口PC,带动产业链上游原料工业级DMC的需求量持续扩大。
全国地区加快PC布局,在建产能为自给自足提供保障。截至2020年底,中国PC生产企业12家,主要分布在山东、上海和浙江等省市。随着国内需求量的稳步增加,各地新建或扩建装置将陆续投产,新增产能不再局限于华东、华北地区,华中、华南地区均有投建计划。国内目前在建PC产能225.5万吨,2021、2022、2023年国内PC预计分别投产88万吨、113.5万吨和24万吨,加上现有产能,国内PC有望逐步实现国产化,未来几年国内PC市场容量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最终实现DMC到PC,再到下游应用的自给自足。
4.3. 强强合作,未来可期
合作投资DMC生产,电池级DMC计划产能位于前列。公司联合榆林化学共同投资设立“榆林化学榆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50万吨/年DMC一期工程项目”。一期建设规模为10万吨/年高纯DMC,建设期为18个月。巩固公司DMC工程建设市场地位,拓展化工新材料实业布局,贯彻落实公司“十四五”三大战略之一实业化。电池级DMC生产工艺要求较高,仅有少数企业有能力,有技术生产,截止2021年年中,我国工业级、电池级 DMC 总产能分别为80万吨、17万吨,公司一期工程项目电池级DMC产能将超过现有电池级DMC产能的一半,随着建设项目的落地、投产,将会给公司、甚至行业,带来不一样的转变。
众多化工技术专长,从源头减少DMC成本。公司作为行业内拥有丰富资历的化工工程技术总承包商,坚持技术先导和技术经营,建立技术研发与市场营销团队协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有效机制,在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具有技术专长,在与DMC产业链相关的上游原料技术煤制甲醇,环氧丙烷生产,二氧化碳等领域展开科研生产工作。以便宜的煤化原料成本、核心技术为导向,自源头减少生产成本,强大的科研团队与化工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经历,从DMC产业上中游优化技术、设备,增加资源利用率,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陕煤集团与公司的资源技术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实现平台互通互联。
5. 自主可控,盐湖提锂工程设计大有可为
5.1. 全球锂资源分布不均,中国盐湖开发空间广阔
5.1.1. 全球锂资源集中度高,“南美锂三角”资源量占60%
“南美锂三角”锂资源集中,中国存在锂资源储量。截止2020年底,全球已探明的锂资源约为8,600万吨,储量约为2,100万吨,包括中国在内的 20 多个国家均已发现锂矿床,其中锂资源丰富的国家有智利、玻利维亚、中国、澳大利亚等,南美锂三角锂资源量占比接近60%。我国锂资源约为510万吨,储量约为150万吨,占全球锂资源量的5.93%。
中国锂产量增速快,跻身全球第一。2017年—2020年中国、巴西、智利锂产量逐年上升,锂产量3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49.6%、211.8%、138.3% ,中国为锂产量增速最快的国家。
5.1.2. 卤水锂资源丰富,盐湖提锂发展潜力大
盐湖分布依托自然条件,中国青藏高原盐湖规模大。全球富锂盐湖分布在北纬30°~ 40°、南纬20°~ 30°干旱气候区的封闭盆地中。南美洲安第斯高原赋锂盐湖群主要分布在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维亚交界的沙漠中,在 100 × 104 km2的范围内发育有 100 多个盐湖,赋存了全球近 70% 的锂资源;中国盐湖类型全、面积广、数量多、稀有元素含量丰富,主要分布于西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地区,以青海柴达木盆地、西藏区域的盐湖为主。
国内锂资源集中于盐湖,产能释放空间大。相对于国外80%碳酸锂产量来自盐湖卤水,我国目前80%的碳酸锂为矿石提取,但我国锂资源的85%以上为盐湖锂。中国盐湖提锂技术相对成熟,但是青海盐湖卤水多数镁锂比高,分离难度大,导致锂收率低,开发成本高;西藏盐湖虽镁锂比低,但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开采难度大,产量不足,随着地区交通运输、设备设施的不断发展,盐湖提锂产能将不断释放,技术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5.2. 锂资源下游需求强劲,盐湖提锂产能亟待释放
5.2.1. 锂资源运用广泛,需求不断攀升
锂作为有色金属大家族的一员,是“21 世纪的新能源”,是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高科技金属”之一。近年来,锂用于可充电锂电池、玻璃陶瓷、润滑脂、医药、空气处理、航空航天等领域,其中充电电池是锂化合物最大的潜在增长区域。
下游产业多元化,锂资源电池消费份额增长。由于可充电锂电池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市场如手机、摄影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电动工具,和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全球对可充电锂电池的需求超过了其他可充电电池,用于电池的锂消耗量也显著增加,动力电池需求占比大且增速快,动力电池需求的大幅上升仍是全球锂行业下游需求的主要增长动力。
5.2.2. 下游新能源汽车产量强势攀升,碳酸锂供不应求
锂离子电池与新能源市场具有协同性。锂电池主要构成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级材料、电解液、隔离膜等,正级材料地位最重,其生产过程都会电池级碳酸锂产生刚需,同时,锂离子电池现阶段在技术可行性和性能提升优势显著,是新能源车的首选电池,数据表明,锂离子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产量与累计同比均同方向变动,锂离子电池市场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密不可分。
乘政策东风,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增长。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逐渐建立。在当前“碳中和、碳达峰”的大背景下,汽车是控制碳排放重点领域,新能源汽车在这一宏观政策的驱动下发展迅速。《节能与新能源技术路线图2.0》提出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目标为20%,8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前7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超国内历年销量,渗透率也升至10%。去年渗透率还在5%徘徊的新能源汽车,仅用半年便达成前十年的总增长。
新能源市场广阔,带动碳酸锂市场需求。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国内2021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与2019年全年持平,7月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28.4万辆,同比增长170.8%,中汽协将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预测从180万辆提升至240万辆。根据数据测算5年CAGR为38%,预估2022年新能源车产量将超330万台,未来市场空间广阔,照电池分类来看,锂电池正级材料主要包括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等,其生产过程都会对碳酸锂,特别是电池级碳酸锂产生刚需,碳酸锂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攀升。
随着下游需求回暖,供需错配下加速锂盐价格上涨。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中旬,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涨幅近50%,由4.4万元/吨上涨为8.5万元/吨,盈利空间巨大。
锂资源存在进口依赖,盐湖提锂成刚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酸锂需求国家,2019年需求量超过全球50%,2009—2020年碳酸锂净进口量与产量不断攀升,2020年碳酸锂国内产量为16.6万吨,净进口量为4.26万吨,碳酸锂贸易逆差较2019年增长较大,亟需国内锂产能释放补充缺口,且锂的上游材料(盐湖或矿石)70%依赖进口,中国仍有大量的盐湖锂资源没有开发,盐湖提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5.3. 自主可控,盐湖提锂技术助力再造一个东华
5.3.1. 一湖一法,众企业技术革新弥补盐湖品质缺陷
盐湖提锂具有成本优势,技术突破后未来空间广阔。传统矿石法提锂成本居高不下,并且高温高压高污染,反观盐湖提锂节能环保,生产成本较低,相关卤水锂矿资源总量占据优势。全球卤水资源多在高海拔的偏远干旱地区,盐田建设面积大,投资大,生产周期长,因此世界盐湖锂盐生产的扩张步伐并不快,如果高镁锂比卤水和低品位卤水提锂技术取得突破,卤水提锂的产量可能出现大幅增长,盐湖提锂技术的发展对全球锂资源的扩大和保障有重要现实意义。
国内盐湖品味不齐,开发利用难度高。不同化学成分的多少与类型决定了盐湖卤水提锂的难易程度,通常用锂含量与镁锂比(Mg /Li)衡量盐湖卤水锂品质,锂含量越高、Mg /Li 比值越低,盐湖卤水锂品质越好。除扎布耶盐湖外,中国其余盐湖的镁锂比值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盐湖,这是目前中国锂资源开发利用的难点之一。
一湖一法,国内企业盐湖提锂技术革新。盐湖卤水提锂的方法主要有离子交换法、蒸发结晶法、煅烧浸出法、纳滤膜分离法、溶剂萃取法等,迄今为止,我国已成功建设了部分盐湖提锂工业化生产装置,主要集中在西藏扎布耶盐湖和青海东、西台吉乃尔湖与察尔汗盐湖,随着盐湖提锂不断攻克技术难题,目前盐湖提锂行业平均成本逐步降至3万元至6万元/吨,盐湖提锂产能正在快速壮大。
5.3.2. 突破核心技术,独揽碳酸锂工程设计供应商
公司业务新拓,项目储备丰富。2018年1月26日,东华科技与藏格锂业签订《2万吨/年碳酸锂项目工程设计合同》,公司承担碳酸锂项目以及相关配套部分的初步设计工作,利用公司技术整合全流程进行连续化生产,一期工程顺利试车投产,目前已完成二期项目大浪滩可研分析,即将准备投产。除国内市场外,海外玻利维亚项目年产能为1.5万吨/年碳酸锂,公司配合完善合作方技术路线,对副产品进行减量,选择技术设备以提高产能。
研发加力,持有多项专利。作为第一家涉足盐湖提锂工程设计的大型设计院,公司作为市场上唯一的碳酸锂工程设计供应商,拥有碳酸锂反应器技术专利,根据一矿一法、一湖一法提升设计工艺,并且对碳酸锂反应器设备进行了改进,满足电池级碳酸锂微米级的要求,帮助合作公司做到产能平衡,减少外部热源使用,把能源做到梯级利用,运用低热值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并可适用于多种盐湖提锂技术。
5.3.3. EPC与项目设计复合背景,公司盐湖提锂工程建设未来可期
政策出台,盐湖提锂项目营收空间广阔。在2021年5月20日召开的《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规划及行动方案》国内专家评审会上,评审会明确表示,要适度扩大锂资源开发规模,争取到2025年将青海锂产品年产能提升到15万吨、2030年提升到18万吨,2035年提升到20万吨,建成世界级产业基地。根据与藏格签订的一期盐湖提锂工程设计合同,按照一条2万吨生产线设计费用为3000万测算,预计2035年青海盐湖提锂工程设计营收空间可达3亿。
EPC与项目设计复合背景,东华科技坐拥绝对竞争力。公司隶属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属中央上市科技型企业,拥有国家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专业从事化工、环保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服务, 2020年获得工程总承包项目14个,营收85.51亿元;设计技术性项目252个,营收3.68亿元。公司总承包工程与设计经验丰富,在与藏格合作盐湖提锂项目中不断沉淀、细化公司技术水平,具备充分的行业竞争力,静待未来碳酸锂工程建设业务项目落地。
6.风险提示
产能投放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涨价。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