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点关注,军营不迷路。
1999年9月份,我以520分的高考分数,很荣幸地接到了大连陆军学院发来的录取通知书。这意味着,我既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也走进了一直向往的军营。
18年后,也就是2018年7月份,我又依依不舍地脱下了陪伴我走过青春岁月的绿军装,以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身份回到地方。
没过多久,我入职一家私企做高管,刚满3年,又被返聘至当地的人武部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再次穿上了那久违的军装。
一路走来,始终觉得与军营有着难以扯断的情结,因为,服役这18年,部队给我了太多的东西,而这一点,在我步入职场之后,感触越来越深。
事儿少,离家近,工资还可以,是怎么来的?
大凡走进职场,绝大多数人都会对“钱多,事儿少,离家近”三者合一的工作,心中充满着期盼。
我也同样如此,不过,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正走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路上,而且,愈发变得清晰。
讲工资收入,一部分近万元退役金,再有一部分4500元的返聘收入,或许在北上广这些并不算多,甚至还偏少,但若放在三线以下城市,还是较为宽裕的。
论工作强度,自己现在的主业就是搞新闻报道,没有KPI考核,只要保证每月至少1篇,便可以。
说离家远近,工作单位离我家小区距离刚过3公里,每天可以步行来回上下班,花不上半小时。
讲到这儿,或许你会说,点儿高,很幸运。实则,这份工作与其说是找来的,莫不如说是等来的。
记得2018年,我刚离开部队时,就有一位在市人武部工作的战友,给我打电话表示让我到他们科室工作。
但由于我还未离开部队时,家里的一位亲戚得知我选择自主择业,便提前在当地为我介绍了一份做私企高管的工作,月薪8000元以上。
听到这一条件,我向“钱”看了一下,便入职了那家公司。然而,3年后,因种种原因,离职后,没到半年,那位人武部工作的战友,又打来了电话,再次让我入职他们科室。
而促成这一结果得以实现,恰恰是在部队所从事的将近10年的新闻报道工作,所形成的相对专业,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的职场价值。想到这些,我心安理得地接纳了这一意外的惊喜。
与领导搞好关系,工作就成功了一大半
在我进入军校的第一天队务会上,我清晰的记得,当时学员队教导员给我们这些懵懵懂懂的新兵,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当你遇到事情不知该怎么做的时候,你要找的人就是班长,你的直接领导。”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2003年,我刚下部队,营里教导员知道我是文科出身,便将营里的文化活动,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材料撰写工作,均一一交给了我。
当时的我,一边要带新兵,一边还要连队值班,真得是有些捉襟见肘。正当焦头烂额之时,我想到了队里教员导说的那句话,于是便找到了连队的指导员。
指导员听完我的处境后,立马安慰说:“别担心,连队有的是人,我现在给你配两个板报员,再把连队文书借你两天。”
有了他的帮忙,我的心立即亮堂了不少。因为,多了人手,工作开展起来,效率也提升了不少。没到一周时间,便将教导员安排给我的工作一一完成。为此,教导员还专门在营里干部点名后,表扬了我。
而离开部队,迈向职场,“与领导处好关系”照样发挥着作用。记得,我刚入职一家私企做高管时,公司老板让我辞退一位喝酒闹事的员工。
刚接到这一任务时,自己心里其实挺犯难的。虽然,我是高管,但在公司里还属于新人,而那位员工,已经在公司工作5年多了,对许多人,包括一些领导都不放在眼里。
鉴于这种情况,我便借力于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利用他的职权,打开了车间监控录像,调取了一次中午时间,那位员工耍酒疯与另外一名员工撕扯起来的镜头。
就这样,人证、物证俱备,再加个人日常表现,那位员工被利利索索地辞退了。
不说不讲,不仅吃香于操场,也受益于职场
在部队很忌讳的一点就是做事情,说说讲讲。那时在学员队里当学员时,非常恼人的一件事情,就是出公差。
尤其是每逢周末,全班都待在宿舍里一起看电影、玩游戏的时候,主要是听到楼下一声喊“每班一名公差”时,大伙儿都是你瞅我,我瞅你,谁也不愿意动地儿。
这时班副也会很为难地开始具体指名道姓,让谁去执行这一“光荣而又神圣”的任务。
对此,有的学员是欣然前往,而有的学员则一脸苦大仇深,带着嘟囔离开了班级,而每当遇到这一情景。
班长都会利用小值日讲评的时机,重点强调一点:“我们干工作,不能干三分,卖七分,否则还不如不干。”
这一点,我离开部队回到地方上班,同样也是深有体会。当时,入职的第一家公司不久,公司老板手里有一项公司厂房产权办理手续,一直迟迟没有着落。
原因在于这项工作在2008年的时候,就因工程未整体完工而被搁浅了。已经间隔快10年了,回头再把这项工作捡起来,继续办理,相关负责人员早已物是人非,难度非常大。
因而,交给哪位部门领导,都面露难色,左推右挡。后来,便将这一项交给我这位刚来不久的职场新人。
当时,我没说二话,愉快地接受了公司老板的安排,几经周折,还是将这一工作圆满完成了。为此,老板不要在部门以上领导干部会议上表扬了,还专门借年会之机,给了一定额度的奖励。
严于律己,到哪儿都是一种不错的免疫力
安全,到哪里都是一个敏感的字眼,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个单位的底线问题。军校大四的时候,因为,即将毕业分配了,队里的个别学员对自我要求开始放松起来。
有一次,恰逢队里集中全队学员点名,那位一直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迟迟没有归队,等于已经点完名的时候,队长提完要求的时候,那位学员才 醉醺醺 地回来。
对此,队长大发雷霆,险些动手。后来,报告院党委,给予该学员以降衔分配处理。想必那位学员当时肠子都悔青了。
也从那一时起,自我严格要求,确保不出问题,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当中。
回到地方参加工作后,这一观念始终也没有淡化过。当时,所在公司因为是机械加工业,要求所有人员下车间必须穿防砸鞋,我老老实实地坚持,哪怕夏于热一点,会捂脚,也着穿不误。
结果,有的公司机关人员因未能按要求着装下车间,脚被加工原料砸伤,既给自己带来痛苦,又耽误工作。
还有的员工,因公司年终聚会,喝酒往往把持不住自己,不是喝伤了自己,便是将别人喝进了医院。而我则是杜绝一切非必要应酬,就是怕第二天工作会误事儿。
尽管,人际关系会因此弱了一些,但照比喝酒误事儿来讲,还是要强很多。再说,身体是自己的,谁喝多,难不难受,自己心里最清楚。
玛利亚·罗宾森说过:“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重新开始,但每个人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创造全新的未来。”
虽然时光在无情地流逝,但在军营那么多的美好回忆,却始终历历在目。难得的是,经过年轮的持续打磨,这些一串串亲身体验的经历,已经浓缩为一块块宝藏。而我除了要将其珍藏,还想让它们闪闪发光,与你分享!
@职路施语,18年老兵,18年真心话,为你分享有趣有料的军营职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