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曾州范县开河镇有个文举人,姓张名得志,是位远近闻名的才子,家中富足,他有一女,名叫芳珠,从小随父读书习文,又因她模样长得俊,十里八乡的人们都夸她貌如西施,才胜文姬,多少富户大家子弟前来求婚,她都一一谢绝。
这日,张文举大门外聚集着许多人,正在观看议论墙上的一副续联,原来张文举的女儿芳珠出联征婚,就地取材编了一句对联上联,命使女贴到大门外墙上,上联写的是: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这个上联贴出后第三天,有个人果真续出下联来,对的是: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
谁对的呢?一打听,才知道是镇上郭秀才的孙子郭杰对的。郭杰是个放羊娃,但聪明多才,是个小才子。
大家正在围着看续联时,芳珠的使女看后就抄了回去。没隔几天,这里又贴出一副上联: 红粉佳人,鬓边斜插一朵绿菊。
第二天,下联也贴了出来,还是郭杰对的,对的是: 白面书生,指间倒提半尺朱笔。
使女看过又抄了回去,芳珠看了,认为联对者的才学不在自己之下。
说也凑巧,这事正好被在这里任知县的郑板桥遇上了,他看了续联,又听身边老先生讲述了经过,便来了劲头,命书童回客店取来文房四宝,也出了个谜语,让书童贴在墙上,写的是: 你是老六,我也是老六,面目相似,天地相就。
谜语贴出一天没人猜对,两天还没人写出谜底。第三天,郭杰放羊回来,一看之后,借支笔就写上两个字: 己、巳。
看的人不解其意,问他。他说: “甲乙丙丁戊已,‘己’字是天干的老六;子丑寅卯展巳,‘巳‘字是地支的老六。两字字形相似;天地相就,这不是说,一个在天干,一个在地支吗?”
人们听他说后,频频点头称是。
郑板桥得知又是郭杰答出谜底,十分高兴。郑板桥爱才,又晓得芳珠出联的用心,随即请店家去请张文举和郭秀才。张文举和郭秀才一听郑板桥有请,马上备礼前来,他俩都向郑板桥求宇画。郑板桥笑道:“求字画不难,但需按我的字去办。”
张举人和郭秀才齐道:“定遵不变。”
郑板桥饱蔽浓墨题诗一首: 杰珠两奇才,郑燮穿线来;愿能结秦晋,定会传万代。
张文举和郭秀才一看都明白了,不久两家结了亲,小夫妻俩终日以作诗答对为乐。郭杰在丈人家读书习史,后来县试、府试、秋阁皆名列榜首,赴京殿试取进士及第。放羊娃续对结佳偶,郑板桥爱才巧作媒的佳话,在鲁西南一带一直流传至今。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乾隆进士。他为人清高,正直,虽屡次丢官,甚至穷困潦倒,最终以卖字画为生,却深得百姓喜爱。
这个“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做过“七品官儿”县太爷,又是画、诗、书三绝的艺术家,他的怪到底在哪呢?
他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因此,他要求他的弟弟对佃户也要以礼相待。
生活在几百年前的板桥先生,能以平等态度礼遇佃农,尊重佃农人格,颇有点人权主义的味道。这思想比他同代人不知要高出多少。他的见解与作风大悖时尚,成为俗人眼里的怪人,是不足为奇的了。
板桥先生晚年得子,喜可知也。然而他不主张娇养,希望弟弟“爱之必以其道”。要求把儿子与外人的儿女平等看待。他要求孩子学习忠厚,不求做官,务要明理。这见解包含着发展儿童的自然友爱天性,不使特殊化。比现在社会上那些把子女捧为掌中珠,侍奉如小皇帝,实在要高明百倍。
有些人爱养鸟,有的人会把小动物给孩子当玩具。郑先生以为这是不合于天道的。这些都是违背天地化生万物之本意的。那么对那些于人构成危害的动物该怎么办呢?他提出:如果一定要赶尽杀绝,天何必要生呢?只要把它们驱赶,让它们不要互相伤害。 这种人与动物和平共处,保持自然平衡的观点,更令我惊叹不已。
他进而提出种树以养鸟的措施。 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人与鸟和谐相乐的图画呵。古人尚有如此先进的生态平衡观,真该给那些手提鸟笼满街晃的人,大喝一声:“放鸟归林,还其自由吧!”
同情弱小,鞭挞恶势力,特别是对妇女不幸遭遇的关切,是他光辉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姑恶》诗描述一个十二岁的幼女做了童养媳,婆婆是个“鸠盘老形貌,努目真凶屠”般的恶魔,对小媳妇“今日肆詈骂,明日鞭挞俱。五日无完衣,十日无完肤。”小女孩被折磨得想“饱食偿一刀,愿作牛羊猪”而不可得。我不由得想起夏衍先生笔下的“芦柴棒”。这些被剥削被压迫的弱女子,千古同一悲剧。
板桥先生以七品县令之尊,目光却能烛及社会底层的些些小民,实属难能可贵。因此我憬悟到,世人赠板桥先生以“怪”的雅号,怪在哪里呢?是以他的书画风格不同流俗吗?这当然是的,但他的人生哲学、社会观点在当时更是“怪”出了格。倘没有后者,决不会有前者。前者是流,后者才是源吧!
郑板桥故居,位于江苏省兴化市 古城内。郑板桥故居,宛如一位历经风尘的老者,安坐在城东那条小巷的拐角。真是好怪的人,好怪的路。这是苏中里下河水乡的一处普通民宅,前后仅两进,古朴而雅洁。走进这似乎远离尘世的板桥先生故居,只见一方青砖铺就的天井,墙角那一簇不折不弯的青翠瘦竹,一两块昂首冲天的怪石,构成了一幅活脱脱的竹石图。坐北朝南的堂屋,曾是郑氏私塾,堂室正中放着郑板桥的塑像。
这位“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消瘦的面庞上,仍是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态,身着长袍,手执画稿的七尺傲骨,仿佛铮铮作响。堂屋里的一副手书木刻引起了我的注意,上联:“秋从夏雨声中入”,下联:“春在寒梅蕊上寻”。
怪哉,为何上联不用“春”而反以“秋”为首字?
馆内工作人员说,这里面别有一番寓意。 据考,郑板桥44岁中进士,一直待职闲居,50岁那年,才被朝廷派任山东范县县令,可谓中秋之年,晚成之器。其间,曾随乾隆帝东游泰山,被征召为“书画吏”。在当时,天命之年,本可凭其才其位,圆滑处世,然而他秉性刚直,对悍吏贪勒的人事深恶痛绝,终于仅做了十年的七品官,便因赈济饥民,为民请愿,得罪权贵,被查办撤职,两袖清风地告老还乡,仍是“二十年前赴板桥”,以鬻画卖字度日。东、西两边厢房,分别有两件人们熟识的手书横披,均长约三尺,阔约尺余,一是“吃亏是福”,一是“难得糊涂”,篇幅相似,字体相同,堪称姐妹,颇有哲理,表达了板桥的“怪诞”性格,同时也寄寓了对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与辛辣讽刺。
郑板桥能诗词,擅书画,细品故居中所陈列的作品,以兰、竹、石居多,且以画竹最为出色,不论风竹、雨竹,或是新竹、老竹,均层次分明,形态逼真,其恣纵、秀逸、倩劲的风格,一扫泥古之腐气。他的书法,亦以画法入笔,融合真、隶、行三体,别创他自诩的“六分半书”,其一撇一捺,尤似竹叶临风,又似兰草含笑,且挥洒自如,力透纸背,虽字形放肆无羁,但整篇却浑然一体,错落有致,恰似乱石铺街。
东厢房,原是郑板桥的卧室。我环顾四壁,仅一床一桌一柜,粗拙简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倒映在纸窗上的竹影发出沙沙的微响。此情此景,令人不由低吟起板桥先生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步出小巷,沿路西行,这里以板桥为名的店铺居多,住户以板桥字画装饰为荣,现代气息与板桥遗风揉合一起,使兴化沾上了这水汪汪的灵气。
阳春三月,今年的兴化千垛景区的油菜花已经露出笑颜,即将迎来最佳观赏期。3月18日, 一年一度的兴化菜花节将 盛情启幕,当你踏入兴化,总能让你不自觉放慢脚步,享受四时美景。
兴化菜花节的活动主会场设立在千垛景区,千垛景区还有个美丽动人的昵称—— 千岛菜花。这里是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几百年前这里因为地势较低,到处都是湖泽,充满智慧的兴化人在这里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以土成丘,再垒土成垛,把这片湖泽完美地变成耕作的垛田。经过无数兴化的人的辛苦耕种,不断努力,就成了今天叹为观止的垛田景观。 千百个开满金灿灿的油菜花的垛田漂浮水中,形成了一道“金湖一色、蓝天一望”的壮观景色。
每年兴化菜花节,来自全国的游客蜂拥而至,在千垛菜花风景区留下美丽的身影。
“板桥故里、水浒摇篮、千垛菜花、生态水乡”兴化的文旅品牌将会满足每一位游客的需求!
#兴化菜花节#